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总忍不住在心中细细构想未来另一半的模样,从身高、体重、年龄到性格、爱好、脾性,再到幻想初遇时双方是怎样的一颦一笑、眼波流转。
心理学上将“完美爱情”发生的条件总结为:激情、亲密和承诺。
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人的爱情是按照他所期待的那样发生的,也没有谁能够循着所谓的“公式”来按图索骥而实现完美爱情的。
真相是,爱情的发生往往在一个又一微小的瞬间,具有情境性和偶然性。而当你在一个人面前出现以下4种感觉的时候,十之八九是爱上对方了,当然了也可以作为判断对方是否真正爱你的细节来观察。
勇敢又胆怯,心动到不知所措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内心萌生爱意时,只需要12秒,大脑就会释放出使其感觉兴奋、激动甚至疯狂的化学物质。
正如雨果所说过的,“真爱的第一个征兆,在男孩身上是胆怯,在女孩身上是大胆”。
真爱是那只伸出去想要触碰却又收回的手,爱情来临的那一瞬间让人意乱情迷、不知所措。
不论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爱情发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在某个瞬间的“心动”。
黛玉和宝玉初初相见,就已经各自在心中纳罕:怎的这般熟悉,倒像是在哪里见过似的。宝玉痴目呆看,黛玉低眉浅笑,旧时代各样规矩约束下的爱情总是这般内敛含蓄,却是一样的激动忘我、不知所措。
于他们而言,那份“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便是一种别样的心动。
木心的短诗写得极好,“你尚未出现时,我的生命平静,轩昂阔步行走,动辄料事如神;如今慌乱,怯弱,像冰融的春水”,将痴男怨女在遇见爱情之后的茫然无措刻画得淋漓尽致。
思之如狂——忍不住亲近对方
如同李宗盛歌里唱得那样,“爱恋是一场高烧,思念是紧跟着的好不了的咳”,沉浸在爱里的人儿,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而心理学也为此给出了解释,当你爱上一个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亲近他;反过来,这种亲密的肢体接触,又会进一步提升双方对彼此的好感度和亲密值。
这也更为合理地解释了为何异地恋更加考验两个人对于感情的忠诚度:因为异地恋爱的这种相处模式,剥夺了亟需亲密接触的恋人更为频繁直接的相处机会,这对于处于热恋中的恋人来说无疑是“反人性”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萌生出的、想要见面相处和接触的渴望,恰恰证明了爱情的发生。
“我不知道有多喜欢你,但如果是去见你,我一定用跑的。”
世人总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再来为难自己,爱一个人何必有那许多的条条框框的定义,想见你、想亲近你、想长长久久地陪伴你——这难道不是爱吗?
常有患得患失之感
“任何一种环境或一个人,初次见面就预感到离别的隐痛,你必定爱上他了。”是的,有时候爱一个人到极致,就是“害怕失去”。
人似乎天生对“不圆满”的失去充满不安定和恐惧,我们习惯于皆大欢喜、天长地久的结局;对待爱情也是如此——与其说是执念,倒不如说是人性使然。
王朔的小说《过把瘾》中讲述了杜梅和方言的爱情故事,两人在经历甜蜜的热恋期、步入婚姻之后,杜梅便开始表现出对这段感情的患得患失和对丈夫方言的不信任。
她害怕婚姻的琐碎生活消磨掉方言对自己的爱,更害怕这段她倾尽心力付出的感情最终无果而终。
难道婚后杜梅的种种猜忌和患得患失、便不是爱吗?当然是,而且是爱到深处、爱到极端的近乎“偏执”的爱。
当然这并不是说就认为这种过于极端的爱是健康的、是有利于感情和谐的,我们只是借此承认这种爱的方式的存在有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爱是牺牲——想把自己最珍贵的给予对方
爱到深处是无言,只是想拼命地将自己所有的好都呈现给对方、给予对方;“轮回的灵魂最终需要的是融合、消失不见”,是甘愿爱到无我,融入对方的身体内。
50年前,重庆市江津中山古镇村民刘国江和比他大10岁的寡妇徐朝清相爱,引来了许多闲言碎语,可两人并不曾因为外在的评价而放弃这段爱情,相反,两人选择私奔进海拔1500米的深山老林。
而为了能让徐朝清安全出行,刘国江亲自为其凿出六千多级的“爱情天梯”,曾在其后的数十年间成为一道引人参观游历的风景。
这是怎样的一种爱情,能让两个人无惧世俗的声音,能让刘国江不惧艰险辛劳、亲手为心爱的人开辟一条天梯……
可这就是最质朴简单的爱情,愿意为了爱的人放弃其他人生的可能,愿意为了爱情付出生命此刻全部的能量——毫无保留。
其实,“爱情是什么”有什么要紧?甚至“是不是爱情”又有什么要紧?难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重要程度非要用“爱情”来评断衡量不可?
重要的从来不是如何给“爱情”定义,重要的是那个人——那个让你魂牵梦萦、无可取代、依依不舍,又让你心生怜惜、疼爱、甘愿为其舍弃一切的人。
The End -
作者 | 心理咨询师付东升
恋爱婚姻心理主笔团 | 用心理学分析爱情、婚姻、人生
参考资料:《潜意识》、《婚姻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恋爱婚姻心理